百达娱乐
▲10月12日,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,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出席并答记者问。图/新华社
文 | 万喆围绕稳增长、扩内需、化风险,财政部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举措。据新京报报道,10月12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,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“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”有关情况。这是近期继央行及金融系统、国家发展改革委之后,又一令市场瞩目的发布会。三场发布会虽来自不同的部门,但具有相当的系统性和一致性,都体现出对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经济工作的落实。按惯例,涵盖经济议题的政治局会议,主要是在4月、7月和12月,有时会在10月会议研究经济。这次在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经济形势,主要因会议中提到的“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”,要“增强紧迫性”。基于此,三次发布会较为集中释放政策信息,体现了对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的落实快速、及时。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,“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”,货币政策“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,实施有力度的降息”,“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,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,提升消费结构”“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,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、监管行为”等。此次发布会上,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表示,“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”,“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,切实做好基层‘三保’工作”,并且特别提出“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”。再结合前两次发布会看,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的相应内容已经形成了工作实践,或在三次发布会上得到了体现。这充分显示了当前经济工作的系统性和统筹性。从“防风险”转向“化风险”此次发布会上,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,将推出一系列增量政策,包括“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”“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”“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”“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”。这表明,当前经济工作的统筹中,“化风险”已经成为重点。而此举也会提振市场预期。众所周知,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,有许多成功的经验,但也不乏一些风险的累积。为此,近些年,相关方面不断推出“防风险”政策,对相关风险进行查漏补缺和纠偏。与此同时,“防风险”也必须面对几个事实。首先是一些风险的形成由来已久,虽然近年来不断排除新风险点,但固有风险的存在仍然需要有一揽子解决方案。其次,经济上行周期中,一些风险点会在经济增长中被淹没或消解。但当全球政治经济都面临较大压力,市场本身化解能力会变弱,风险点更容易爆发甚至引发连锁反应。再者,“防风险”政策往往偏向于紧缩,而逆周期中更需要宽松、扩张性政策。从这个角度看,当前市场所关心的地方债、房地产、基层收支问题等,对其进行合法、合规性要求,予以相当的调整、限制、清理等,都是为了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。与此同时,已经形成的风险也需要积极化解。尤其是在经济逆周期中,市场对风险愈加敏感。因此,“防风险”是长期工作,但目前将“化风险”作为重点,能够更好解决现实问题、防止固有风险引发更多风险,也能够给市场信心,将“逆周期调节”的效用发挥更好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逆周期调节中,货币政策因其市场敏感性极强,往往“打头”,为市场流动性提供更加充裕的空间。但当市场“紧迫性”较高时,则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共同发力,才会有更好的效果。也即,在货币政策出台后,财政政策的及时出台具有锚定意义,也会对市场信心企稳起到关键推动作用。财政政策加大力度势在必然此次发布会上,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也介绍,逆周期调节不仅包括已进入决策程序的政策,还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,比如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。新增国债、增发特别国债等具有较大的补充财力空间,近年均在万亿量级。历史上,特别国债的发行,一般由国务院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增发,并相应调整本年国债余额管理限额,随后由财政部根据议案规定执行发行工作。回顾历史上五次特别国债发行来看:1998年、2007年、2023年特别国债的发行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,2020年、2024年是当年两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拟发行特别国债。1998年,为缓解国有四大行资本充足率较低等问题,财政部向四大行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,用于注资国有四大行。2014年以来,针对地方隐性债务问题,财政政策亦持续加码。2015年至2018年间,置换债发行规模超12万亿元。2023年四季度,在“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”要求的指引下,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,用于偿还存量债务。2024年以来,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均低于往年同期,政府性基金收入与支出累计进度也弱于历史同期,且收支矛盾边际加大。因此,财政政策加大力度势在必然,调增赤字率、发行特别国债、扩大专项债券使用范围等均是可能的方式,除了稳地产、稳投资,或需将更多聚焦促消费、惠民生领域。从近50年来的跨国数据看,随着人均GDP提高,各国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有所下降,而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总体上升。因此,财政发力的结构性调整或也在所难免。当前市场主要问题还是需求不足,对于低收入人群、民生需求等,已有部分政策推进,但总体力度似乎还有加强的空间。财政政策加码可期,但也需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。同时,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同,宏观政策、产业政策和政策落地、执行,亦需要达成更好的一致性。如此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举措,更能够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撰稿 / 万喆(北京师范大学教授)编辑 / 马小龙校对 / 卢茜新京报评论,欢迎读者朋友投稿。投稿邮箱:xjbpl2009@sina.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。来稿将择优发表,有稿酬。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,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,附上作者署名、身份职业、身份证号码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(包括户名、开户行支行名称)等信息,如用笔名,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,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。